Your browser version is outdated. We recommend that you update your browser to the latest version.

BB也可學AT

發表 2015/04/06

不時有人詢問,學習亞技可有年齡或智力限制?

我第一反應是,只要聽得明簡單活動指令就可以;但想一想,不對呀,就是聽不明也可以學,關鍵反而是對方是否真有興趣嘗試;再細心想一想,這也不全對呀,其實就是沒有主動願意學習也可以呀!當然,我們不能逼人學習,但只要不極力反對,任何人(任何年齡)都可以上亞技課,並從中學習得益。

美國新澤西州一位亞技老師,受訓前是產科護士,經常接觸及照顧早產嬰兒。她發現,在照料這些脆弱小病人時,若同時運用亞技於自己個人協調上,會改善他們的進食和睡眠規律;即使身處高壓的加護病房,他們亦能茁壯成長。這促使她更深入學習亞技,並成為了日後發展的新方向。下文截圖及連結是她給一對母子上課的剪影,由上至下,把良好協調的影響如水波般一圈圈地擴散。

bb和媽齊上亞技課bb和媽齊上亞技課原因其實很簡單:若照顧者身心安泰,被照顧者方能安然接受;初生嬰兒對外界刺激極為敏銳,其個人規律也很容易被干擾重塑,所以父母身為第一照顧者的責任就十分重大──不論對錯又或意識與否,父母都將會成為其模仿對象。所以,即使不是亞技老師,也可以因學習了亞技,讓身邊的人得益。當然,亞技老師更可以直接放手在嬰孩身上,讓他們清晰經驗放鬆伸展的個人協調(不滯留在驚恐緊張狀態),為其健康開放的成長打好基礎。另一方面,在直接身體接觸以外,若父母本身也學會經常保持輕鬆開放的個人協調,在其後子女的教育問題上,也更能締造創意的空間,影響更是深遠。

為此原故,我很渴望跟護士團體加緊合作;若你是護士學校的老師,或認識相關職位的朋友,不妨與我們聯絡,或者我們有機會把這技巧的好處,默默地散播開去。

另一個極端的可能應用,是柏金遜症甚或長期昏迷狀態的病人。雖然未有很詳盡的臨床研究,但我卻親自教授過這類學生,目睹他們的變化。我當然無法確定其正面轉變是否完全由於亞技,更不能確定每個人會有相同效應,但至少在理論層面上,亞技所作的可以是部分原因。

先說那位柏金遜病朋友。他在患病後期才有機會接觸亞技,由於居住距離,我無法經常到他家。但他直言,我是他最希望見的人。其中一個原因是,每當他不能控制地擺動身體,我就放手在他頭頸之間,抖動很快就會平伏,整個人也會放鬆許多,活動會較為自如。可惜,我很快就受訓完畢回香港。其後,我們有機會在香港見面,他就曾叮囑以往的學生一定要幫助我推廣亞技。可是,他很快就回天家,而聯繫工作就中斷了。我曾經聯絡過本地類似的病人組織,但負責統籌的告訴我,他們的成員經歷過太多失望,所以在引入新治療或輔助服務時額外小心……結果,這扇門也就沒有打開了。

再說那昏迷的病人。中風後情況嚴峻,昏迷指數很高,已無有效的治療程序可作,醫生也表示要有心理準備。但由於是親密的家人,我和太太幾乎每天都會探望他。我們不斷重覆以短句禱文鼓勵他接受主,以亞技藉雙手鼓勵他開放身心靈。後來,他跨過一個又一個醫生認為不可能的關卡。他恢復意識(雖然記憶思維能力大損)、吞咽進食、說話(甚至一起唸童謠「月光光」、李白「靜夜思」)、雙手持物、站立、在人扶持下踏步。大半年後,院方要求出院,在缺乏足夠的刺激和支援下入住護養院,情況又慢慢走下坡。

他們二人的變化,若依據最新醫學研究,就是大腦的可塑性(plasticity)即使到老年仍然存在。只要有適當的刺激,神經細胞及其傳送管道是可以再生修復的。而亞技那輕柔而強調開放的刺激引導,應該是極有利的元素;即使「學習者」沒有理解力或清晰意識,觸感的引導仍可(或說,正好)給予有效的刺激,讓神經系統再次活躍起來。

所以,大腦的潛能比想象中複雜豐富;亞技的學習與應用也是如此。